布農族是台灣原住民中人口移動幅度較大,伸展力較強的一族,其分佈地域之廣,僅次於泰雅族而位居第二。
社會專題報告
台灣原住民
懷生國小 五年愛班 1號 鄭智友
目錄
1. 布農族介紹
2. 文化特色
3. 維生方式
4. 神話與傳說
5. 總心得及感想
布農族介紹
布農族是台灣原住民中人口移動幅度較大,伸展力較強的一族,其分佈地域之廣,僅次於泰雅族而位居第二。布農族的傳統經濟是依賴山田燒墾的農業為主,輔以狩獵和採集。由於打獵完全是屬於男人的工作,因此在男女的社會地位中,男子是佔優勢的一群;而女人和小孩負責的是耗費較少勞力的採集,至於農耕,則是由兩性共同負責,所生產的作物,以小米、玉米、和甘薯為主。雖然隨著生產過程的發展,在兩性分工上有了變化,但總的來說,男性需要負擔的還是勞力較重的工作。先前的農地開墾需要大量的勞力,而這往往超過一個家庭所能提供,所以就產生了以地緣為基礎的換工團體,來解決勞力不足的問題;或是同一聚落的姻親,或有或無條件的幫助,但若是有擅長打獵的人,可以用獵肉做為回報,以招徠必須的勞動力。再者,也能用殺豬邀工的方式,讓參與者有豬肉可分,只是主人沒有義務要參加參與者日後組成的換工團體做為回報,在此時即可發現社會貧富的分化現象。狩獵的獵團由六至八人組成,在分肉時,打中獵物者能分得較多及較好的獸肉,其他的則由參與者平分,而每人又將分到的獵肉給他的氏族成員、姻親或朋友,所以,在分食中是充滿共食色彩的。至於在實際生活中,農產品的重要性最高,其次是採集的所得,最後是獵物;然而,就社會價值來說,獸肉才是具有聲望和地位的象徵,再下來才是農產品,最後才是採集所得。布農族人因居住區域的關係,在傳統上只注重打獵,忽略了漁撈,因此在對於河川、湖泊的使用權和所有權的概念上十分缺乏,對魚的知識也不足,這能從布農語中把魚類皆統稱為iskan就可得知。在土地的使用方面,和傳統的qanitu信仰有關,他們相信第一位從事獵場或旱田祭儀的人,土地上的qanitu將會保護他們及後代之收成;而個人的qanitu力量,將會影響獵場及旱田上的qanitu對他支持的態度,所以,不論是在打獵或旱田耕作上,都會受到許多不同而繁瑣的禁忌約束著布農族人。
心得看完我自己做的這篇報告後,我覺得原住民(布農族)求生能力很強,當然其他族的求生能力也很強。如果我是原住民的小孩,長大後,我應該會覺得很累,可是這也是沒辦法的事,而且禁忌也超多的,所以我覺得當漢人比較好。
2009年6月2日 星期二
社會報告(鄭智友)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